四十五年前凭借一首歌曲红遍大江南北的歌唱家,如今已在养老院度过了近二十载光阴。这位育有一双儿女的艺术家本可享受天伦之乐,却主动选择在养老院安度晚年。2023年,一段记录于淑珍在养老院参与合唱排练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画面中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衣着朴素,与同伴们齐声高歌时,嗓音依然清亮动人。
舆论的焦点却意外落在她所处的环境上。网络上一时间充斥着对子女的指责:1"昔日当红歌唱家为何沦落至此1"1"子女不孝令人心寒1"等言论甚嚣尘上。更有甚者开始人肉搜索其子女的职业信息,妄加揣测他们1"利用母亲名气却不尽孝道1"。这场持续发酵的网络暴力,直到于淑珍亲自接受采访才得以平息。
展开剩余78%当被问及是否遭子女遗弃时,老人以轻松的口吻回应:1"不是孩子不要我,是我不要他们1"。这句看似玩笑的话语背后,实则饱含生活的无奈。1998年退休后,于淑珍本想弥补多年忙于事业对家庭的亏欠,不料丈夫接连罹患多种老年疾病。当时儿子在北京从事音乐工作,女儿在天津定居,每次老人生病,子女都需要奔波两地轮流照料。看着孩子们1"处理完工作就直奔医院,眼中布满血丝1"的疲惫模样,她心疼不已。
更令她忧心的是,与子女同住期间,除了照顾患病的老伴,还要帮忙照看孙辈、操持家务。年近古稀的她常常忙碌至深夜,有次在厨房险些摔倒的经历让她下定决心:1"不能再拖累孩子们,他们有自己的生活1"。虽然最初子女强烈反对她去养老院,但经过多次沟通解释1"专业机构能提供更好照料1"后,孩子们最终尊重了她的选择。如今每逢节假日,子女都会带着各种生活用品前来探望,养老院的大厅里总是洋溢着温馨的团圆氛围。
这一事件折射出传统孝道观念与现代生活现实的深刻矛盾。人们习惯性将1"入住养老院1"等同于1"无人赡养1",却忽视了当代家庭普遍面临的现实困境,更忽略了老年人自主选择背后蕴含的智慧与体谅。于淑珍不仅没有被子女抛弃,反而是主动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养老院的日子里,这位老艺术家过着充实而有尊严的生活。清晨练习书法,下午参加合唱排练,偶尔登台献唱。她随养老院合唱团录制的《歌唱祖国》依然打动人心。养老院提供的营养餐食解决了她的饮食难题,随叫随到的医疗服务让她倍感安心。更令她欣慰的是能与志趣相投的老伙伴们畅谈艺术、回忆往昔。当有老人认出她时,她坦然回应:1"这里都是老姐妹,比在家热闹1"。
与于淑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老艺术家正面临着晚景凄凉的困境。71岁的国家一级演员陶泽如曾为艺术奉献一生,如今生病住院只能住在普通病房,仅有护工照料。据相关调查显示,香港TVB签约老戏骨的平均月收入仅3200多港元,不及当地洗碗工工资的五分之一,许多人甚至无力承担优质养老机构的费用。
于淑珍能够安享晚年,既得益于国家一级演员的稳定退休金,也源于子女事业有成给予的支持。而更多老艺术家却面临着收入微薄、无人照料的窘境。这种反差深刻揭示了演艺行业养老保障体系的缺失。当流量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那些曾为艺术奉献一生的老艺术家们,其成就与付出正在被市场无情贬值。
于淑珍十九年的养老院生活,不仅是对传统养老观念的革新,更是一面映照行业现实的镜子。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孝顺是尊重父母的选择权,而优质的晚年生活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这位老艺术家的故事提醒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对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偏见,同时亟需建立更完善的行业保障机制,让所有为艺术奉献一生的人都能有尊严地安度晚年。
发布于:福建省一直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